2021年2月4日,在北京冬奧會倒計時一周年活動上,奧運火炬“飛揚”揭開面紗。“飛揚”不僅外形極具動感和活力,它的外殼也蘊含著“黑科技”。“飛揚”的外殼不僅要耐火抗高溫,還要能在極寒天氣中使用。如何承受這“冰與火”的雙重考驗,奧秘就藏在一種新型材料里。03:54
元旦假期,上海石化廠區的工作人員正忙著組裝北京冬奧會火炬“飛揚”。按計劃,1200支火炬必須在1月中旬前運往北京。
由于北京即將成為奧運歷史上首座“雙奧之城”,因此“飛揚”的外觀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主火炬塔形態相呼應。它以祥云紋樣“打底”,自下而上,從祥云紋逐漸過渡到雪花圖案,最后在頂端化身為飛揚的火焰。
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公司副總經理 黃翔宇:你看這把火炬,這個地方看上去就像飄帶一樣,我們研制的外殼,這里面就是點火系統,你現在看不見,全部包在里面。手感也不錯,這個殼是非常非常輕的。
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“祥云”采用的是鋁合金材料,為了契合“綠色辦奧”理念,體現藝術設計與科技創新的完美融合,這次研發團隊將目光投向了“碳纖維”。
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創新研究院總經理 林生兵:它(碳纖維)的質量只有鋼的1/4左右,但是強度是鋼的7~9倍。
1860年,英國人在制作電燈燈絲時發明了碳纖維,它的力學性能十分優異,到了現代更被譽為“黑黃金”、21世紀“新材料之王”。這次,研發團隊用碳纖維與樹脂形成的復合材料來做奧運火炬,堪稱世界首創。
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公司副總經理 黃翔宇:冬奧組委給它的第一個評價就是輕,而且很牢固,隨便怎么摔也摔不壞。另外一個就是,冬季火炬傳遞的時候天氣很冷,傳統金屬材料的話手感不太好,復合材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,避免這種很冰涼的感覺。
由于北京冬奧會火炬接力將在低溫環境中進行,“飛揚”采用氫做燃料,不僅環保,還因為氫燃料的特性保證了火炬能在極寒天氣中使用。
但氫氣作燃料,燃燒溫度就會高于800℃。因此,“飛揚”火炬外殼的研制,就花了整整三個月時間,逐一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。
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公司副總經理 黃翔宇:火炬的火是從里面燒出來的,一般的復合材料都不能在火里燒,要到500℃在火里面再一燒就沒了。正好上海有一家小企業研發了一種樹脂,這個樹脂是耐火的,拿過來我們進行測試分析。最后通過工藝調整,它達到了既能夠耐溫又能夠耐火的要求,800℃、900℃都可以。
生產車間里,由石油產品加工成的這一條條黑色絲束,每一束都包含著12000根碳纖維絲。再經過三維立體編織,最終織成的火炬外殼,看不出任何接縫與孔隙,整個造型渾然一體。
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創新研究院總經理 林生兵:有點像我們織毛衣一樣,只不過它是分了三個不同的經向來進行編織,下一步就是我們拿到下游廠家進行鐳雕、上色、噴高溫漆,最后才有這樣一個亮麗的火炬外殼。
在材料科技領域,碳纖維的應用前景無限廣闊,但卻有著森嚴的技術壁壘。此前,只被日本、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掌握,但經過長期研發攻關,上海石化成為國內首家、全球第四家掌握碳纖維大絲束產業化技術的企業。
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公司副總經理 黃翔宇:大飛機將來都要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了,光伏的熱場材料、海上風電的風電葉片也是用碳纖維做的。如果以后車輛都是用清潔能源,它需要輕量化,車子的外殼都是用碳纖維來做,我們中國現在碳纖維和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產業發展非常快,將來我們還在研究火炬之后,這個材料可以用在其他更有用的地方。
來源:國際在線 魏然 郭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