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aunhofer集團、Trelleborg和空中客車公司共同開發了一種模塊化、全自動化的組裝系統概念,旨在替代金屬材料和繁瑣的組裝過程,且具有可擴展的潛力。
由弗勞恩霍夫機械工具與成形技術研究所(IWU,德國開姆尼茨)、弗勞恩霍夫結構耐久性與系統可靠性研究所(LBF,德國達姆施塔特)、特瑞堡公司(瑞典)和空中客車直升機公司(法國馬里尼揚)共同開展的TAVieDA研究項目展示了如何通過將鋁、鈦和熱固性材料主要替換為碳纖維增強熱塑性聚合物(CFRTP),來減少客機門的制造時間。
目前,飛機門仍主要通過手工制造。一個特別耗時的環節是使用螺絲和鉚釘組裝門結構。為了防止不同材料之間接觸造成腐蝕,需要增加多個中間步驟。研究人員指出,使用CFRTP可以將這些結構通過自動化焊接方式連接起來,無需分隔層,將制造時間從110小時縮短至4小時。
縮短組裝時間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不同飛機門型號的模塊化設計。項目團隊特別尋找了各類門型中可以標準化的組件,例如橫梁。研究人員為最常見的門型設計了全自動化的組裝線,并開發了適合電阻焊接和超聲波焊接技術的夾具和夾緊元件。
弗勞恩霍夫IWU研發的夾緊元件,用于自動夾緊和連接飛機艙門(例如橫梁)中的熱塑性碳纖維復合材料。來源:弗勞恩霍夫IWU
兩條幾乎相同的組裝與連接生產線降低了風險,萬一其中一條生產線無法使用時,另一條可以繼續運行。得益于標準化措施,現在每批次可組織生產10扇門,并能在每班次結束時對生產線進行全自動化調整,以適應下一個型號系列的生產。新的材料和生產概念使得每年能夠生產多達4,000扇客機艙門。
另一方面,成本建模被直接集成到仿真環境中,從而能夠與仿真結果同時計算單件成本。考慮到所有技術、物流和財務因素,新開發的自動化解決方案與集成仿真方法還將規劃時間減少了約25%。
成本建模被直接集成到模擬環境中,從而可以同時計算單位成本和模擬結果。來源:弗勞恩霍夫IWU
關于德國弗勞恩霍夫機床與成形技術研究所(IWU)
IWU專注于開拓汽車、機械工程、航空航天、醫學工程、電氣工程和微工程領域的競爭性制造潛力。作為資源高效制造的領導者,IWU致力于開發零部件、工藝和復雜機械系統,優化制造過程,如成型、切割、連接等,并推動輕量化結構、新材料加工和增材制造技術(3D打印)的應用。IWU通過再生系統和循環經濟,構建完整的工藝鏈,推動智能生產工廠的發展。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