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輕量化材料在航空航天、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加速,但傳統連接技術難以滿足碳纖維、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高可靠性需求。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衍生公司Plasma Bound開發的受控聚合物燒蝕(CPA)技術,通過大氣等離子體精準處理材料表面,為這一難題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。
技術原理與核心優勢
CPA技術利用可控的等離子體能量,選擇性去除復合材料表面微米級聚合物層,同時保留纖維結構完整性。其核心創新在于:
高精度表面處理:可穩定去除1-5μm表層,形成高活性界面,提升粘接強度30%以上,且處理效果可持續30天;
綠色高效:自動化操作、零耗材設計,能耗僅為化學處理法的20%,符合歐盟工業4.0環保標準;
跨材料適配性:支持碳纖維/金屬、玻璃纖維/陶瓷等異種材料連接,已通過空客A350XWB部件測試。
商業化進程與行業驗證
自2017年成立以來,Plasma Bound累計獲得超600萬歐元資金支持,技術成熟度達TRL6級。其應用驗證包括:
航空航天:歐洲航天局(ESA)資助的衛星結構連接項目,成功將部件減重15%并提升耐溫性至200℃;
汽車領域:與一級供應商合作開發電池包殼體連接工藝,使碰撞測試通過率提升40%;
新興市場:在體育器材領域,CPA處理的碳纖維自行車車架接縫強度超越傳統焊接工藝。
未來展望
隨著高超聲速飛行器、新能源交通工具對材料連接要求的提升,CPA技術有望拓展至超高溫陶瓷基復合材料(如SiC/SiCN)連接領域。Plasma Bound計劃2026年前推出模塊化設備,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應用門檻。
此文由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搜集整理編譯,部分數據來源于網絡資料。文章不用于商業目的,僅供行業人士交流,引用請注明出處。
上一篇:【走出去】金沢工業大學研發全球?個“熱塑性CFRP”低溫?箭燃料箱
下一篇:已經是最后一篇